在 2025 年的开端,全球半导体行业持续在复杂的局势中发展演变,一系列动态备受瞩目。海外媒体对行业关键事件也进行了大量报道,为我们呈现了更为多元的行业视角。
一、市场数据与趋势
(一)销售额创新高,地区表现分化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数据显示,2024 年 11 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到 578 亿美元,环比增长 1.6%,连续第八个月实现月度增长并创下历史纪录。2025 年 2 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 549 亿美元,较 2024 年 2 月的 469 亿美元增长 17.1%,但比 2025 年 1 月的 565 亿美元下降 2.9% 。SIA 首席执行官 John Neuffer 指出,尽管月度销售额略有下降,但 2 月全球半导体行业月度销售额仍创下历史新高,推动了强劲的同比增长,连续 10 个月同比增长超过 17%,其中美洲地区销售额同比增长近 50%,成为全球半导体销售表现中的最大亮点。
《日经亚洲评论》报道指出,面对产能过剩以及电动汽车和智能手机等领域需求疲软的局面,全球主要的半导体公司纷纷削减最初的资本支出计划。这些半导体公司 2024 财年的报告显示,其设备投资总额为 1233 亿美元,比上一年下降 2%。该数据比这些企业 2024 年 5 月的预计值下降了约 95 亿美元,当时的预计值是 1328 亿美元。英特尔、三星电子等企业都缩减了投资规模,反映出行业在市场需求结构变化下的谨慎态度。
(二)2025 年市场或两极分化
据《日本经济新闻》1 月 10 日报道,11 名业内专家分析 2025 年半导体供需行情时,均认为 AI 行业的半导体需求将持续强劲,2025 年延续供应紧张态势。市场对图形处理器(GPU)和高带宽内存(HBM)需求尤其旺盛,德国 Statista 数据平台计算,GPU 市场规模将在 2029 年达到 2700 亿美元,是现有水平的 4 倍;其他制造商计算,HBM 市场规模在 2030 年将超过 1000 亿美元。在 AI 半导体需求带动下,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计算,2025 年半导体市场规模有望比 2024 年增长 11%,达到 6971 亿美元。然而,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和智能手机行业对半导体的需求可能继续停滞,面向汽车和工业设备的半导体市场复苏缓慢,欧美市场电动汽车销售困境导致车用半导体需求在今年二季度结束前持续恶化,三季度开始供需关系逐步恢复平衡,电脑和智能手机领域半导体供给过剩问题将在二季度得到缓解,但半导体市场整体 7 月之后可能缺少强劲复苏动力,且各国半导体扶植政策或导致产能过剩。
二、企业动态
(一)盛美上海业绩预喜
1 月 14 日晚间,盛美上海发布 2024 年业绩预告,预计 2024 年营业收入在 56 亿元至 58.8 亿元,同比增长 44.02% 至 51.22%。业绩增长原因包括全球半导体行业复苏,尤其是中国市场需求强劲,公司凭借技术差异化优势积累充足订单;产品平台化推进,技术水平和性能提升;稳步推进客户全球化,客户群扩充。
(二)Meta 推出新开源旗舰模型影响半导体需求预期
近日,Meta 发布开源模型 Llama 家族的全新 AI 模型系列 Llama 4,包括 Llama 4 Scout、Llama 4 Maverick 和仍在训练的性能最强的 Llama 4 Behemoth。Llama 4 被指是同类产品中多模态性最好的模型。AI 模型的发展往往对半导体尤其是 GPU 等计算芯片产生新的需求预期,虽然此次 Meta 发布模型未直接关联半导体企业动作,但从行业生态角度,强大的 AI 模型运行和训练对底层计算芯片性能要求提升,可能间接促使相关企业加大对高性能半导体芯片的研发与采购,影响半导体市场需求结构。
三、行业展会与政策影响
(一)SEMICON China 2025 在制裁阴影下举办
2025 年 3 月,半导体行业盛会 SEMICON China 举办。然而,美国商务部在展会前夕宣布将 54 家中国科技企业纳入 “实体清单”,给展会蒙上阴影。据亿欧智库统计,截至目前,受相关限制的中国机构、企业和个人已增至 1000 余家。在此背景下,第一财经从 SEMICON 上获悉,在 AI 需求不断增长下,全球半导体设备投资将不断增长,其中中国的投资在持续增加,2025 年占比将达到 31%。
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秘书长叶甜春在 SEMICON 2025 期间表示,鉴于美国、欧洲、日本试图重建自己的制造业体系,中国要以中国市场为中心,以中国的产业体系为基石,重新打造区域化市场。SEMI 首席分析师曾瑞榆认为,2024 - 2028 年,中国晶圆产能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 8.1%,高于全球 5.3% 的平均水平,中国在主流制程节点(22nm - 40nm)的产能增长尤为显著,预计到 2028 年,中国在全球主流半导体制造产能中的占比将达到 42%,尽管在先进制程节点(14nm 及以下)方面仍面临追赶挑战,但中国半导体产业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 首席执行官韩德尔・琼斯(Handel Jones)提到,中国半导体公司在许多领域表现都有进步,NAND 和 DRAM 的进展非常乐观,MCU 和模拟产品等商业化产品的广度有所增加,预计到 2030 年,中国半导体公司将占有 50% - 60% 的中国市场,同时指出中国公司关键是获得有竞争力的设计专业经验,在没有最先进技术情况下开发有竞争力产品,用新架构代替传统做法 。
据《日本经济新闻》2 月 24 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半导体加征关税的方针可能让日本半导体企业 Rapidus 面临冲击。该公司力争在 2027 年实现最先进半导体的量产,而美国正是其计划中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之一。如果无法因使用了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的技术而得到豁免,恐将危及其量产计划。日本主要向美国出口信息技术设备所使用的存储器、电动汽车搭载的功率半导体等产品。由于日本和美国之间原本已经取消半导体关税,一旦追加关税政策开始施行,恐将影响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日本政府也在积极应对,经济产业大臣武藤容治计划 3 月访美,寻求为本国产品争取豁免资格。
财联社 3 月 25 日消息,美国准备制定一项具有争议的人工智能(AI)发展管控框架之际,外国高级官员与主要科技公司正要求特朗普政府重新审视该国的全球半导体战略。年内早些时候,拜登政府发布 AI 相关出口管制措施,计划进一步严格控制对 AI 芯片、模型等的出口管制,引发英伟达等相关企业不满。以色列和波兰等美国的传统盟友也对此表示不满,担心新规会影响他们获取关键芯片的能力,或削弱这些国家获取 AI 投资的吸引力。目前,多国政府和多家企业都努力游说特朗普政府在公众意见征询期到期前放松部分规定,但美国政府内部对如何调整政策仍存在分歧。
(二)2025 全球半导体产业战略峰会探讨行业未来
3 月 27 日,2025 全球半导体产业战略峰会(ISS)暨 SEMI 产业创新投资论坛(SIIP China)在上海举办。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在致辞中表示,2024 年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回暖,市场规模达 626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其中集成电路市场增长 24.8%,存储器市场增长 81%,美洲和亚太地区引领复苏,欧洲市场下滑,2025 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预计保持 11% 的增速,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等新兴场景成为企业关注的增量市场机会,且 2025 年一季度,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开局良好,产业技术高端化发展,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出口显著增长,国内行业投资并购活跃,资本市场政策环境优化。
SEMI 首席分析师曾瑞榆从半导体产业预测、全球 Fab 资本支出和中国 Fab 产能分析三方面指出,2024 年第四季度,全球电子和集成电路(IC)销售额均增长,IC 销售额同比增长 29%,内存 IC 销售增长迅猛,但受消费和汽车市场需求复苏缓慢影响,IC 库存仍处于高位,晶圆厂利用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不过人工智能(AI)相关需求推动高性能计算(HPC)和数据中心芯片出货量持续增长,未来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从 2024 年至 2028 年预计将以 8% 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增长,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市场将成为增长主要驱动力,全球晶圆厂设备投资从稳定走向加速增长,2025 年云服务提供商(CSP)的资本支出预计将超过 2500 亿美元,AI 相关投资持续增加,先进逻辑和存储器投资将占据设备总投资的一半。
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对行业长期前景保持乐观,认为半导体产业作为基础性产业,虽面临地缘政治等挑战,但生命力旺盛,未来增长可期,摩尔定律虽面临挑战但仍有发展空间,呼吁产业界聚焦发展、勇于创新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 首席执行官 Handel Jones 分析称,预计到 2030 年半导体市场规模达 1.2 万亿美元,2035 年增至 2.1 万亿美元,AI 是关键增长驱动力,数据中心是短期主要需求来源,中国半导体市场增长强劲,本土企业表现提升,尤其在 DRAM、NAND 和逻辑产品领域,技术突破因贸易壁垒变得必要,如 DeepSeek 在 AI 领域的创新,中国车企在自动驾驶和新能源汽车领域进步显著,有望主导全球市场,智能手机将成物理 AI 主要枢纽,中国半导体供应链潜力巨大但需持续创新,AI 推动半导体设计成本降低,未来半导体产品将更依赖软件支持,物理 AI 和数字健康是重要发展方向。IDC 全球半导体与赋能科技研究集团总裁 Mario Morales 认为,行业销售额增长和复苏主要集中在 AI 基础设施、PC 和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周期以及存储器领域,预计今年半导体行业销售额将实现两位数增长,到 2030 年,人工智能的累积经济影响将达到全球 GDP 的 3.5%,全球企业在 2025 - 2028 年间将在 IT 领域投入 1.5 万亿美元,其中超过 3000 亿美元将用于 AI 平台,从长期看,半导体销售额在 2024 - 2028 年间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复合年增长率,未来 30 年行业将发生巨大变化,边缘计算将开始规模化发展,设备智能化和数据量将大幅增加,AI 推动创新和推理能力提升,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在未来几年将继续获得投资,之后企业也会加大投资,基础设施将进入长期增长周期,未来行业将向软件迁移,创新更多发生在软件领域,AI 特别是生成式 AI 将成为重要推动力,预计 2028 年半导体行业将达到 1 万亿美元,2030 年将达到 1.2 万亿美元 。
韩联社报道,韩国科技评估与规划研究院(KISTEP)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对 39 名韩国专家的问卷调查中,韩国半导体领域的技术基础能力在所有关键领域均落后于中国。在高集成度、低阻抗存储芯片技术领域,韩国 “得分” 为 90.9%,低于中国的 94.1%;在高性能、低功耗的人工智能芯片领域,韩国为 84.1%,低于中国的 88.3% 等。韩国专家认为该国半导体领域面临核心人才流失、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环境恶化等多重问题,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频繁提及的关税政策让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出口前景更加黯淡 。
西班牙《对外政策》双月刊网站发表文章指出,欧洲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要在 2030 年之前将其在全球半导体生产中的份额从目前的 10% 提高到 20% 。欧洲正在采取吸引英特尔和台积电等下一代芯片制造商在欧洲设厂等战略,但英特尔对 “美国优先” 战略的承诺以及自身在行业竞争中的落后地位,台积电的 “台湾优先” 战略以及欧洲面临的熟练劳动力短缺问题,都可能成为欧洲实现半导体产业复兴目标的阻碍。
2025 年前三个月,全球半导体行业在市场数据表现、企业发展以及行业政策与展会等多方面呈现出丰富且复杂的态势,海外媒体报道的这些动态进一步凸显了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它们将持续影响着行业未来的走向。